在上一篇文章《红小鬼玉米面馍救刘志丹——红二团兵败终南山突围北返历险记之一》中,我讲述了1933年6至7月间,陕甘红26军红二团在杜衡左倾路线的误导和强制下,南下渭华,兵败终南山后的故事。当时,刘志丹在突围过程中陷入困境,独自一人躲入密林中,与一名小战士蒲永胜相依为命,情况危急。
正当刘志丹面临绝境时,另一支红军突围队伍的团长王世泰,正在拼命寻找失联的刘志丹。王世泰带领部队突围到两岔河北山后,重新整编了队伍,并在这里活动了约一个月。这段时间里,红军生活非常艰苦,缺乏食物和住处,困境重重。而驻扎在两岔河的民团,趁机想要收编王世泰的红军。
考虑到部队的困境且尚不清楚刘志丹和汪锋的下落,王世泰无法立刻做出决定。于是,他假装同意收编,派高锦纯前往与民团谈判,提出三项条件:一是双方保持友好关系;二是民团负责供应红军的粮食和物资;三是如果敌军正规部队来袭,民团需提前通知红军。民团同意了,并开始送来一些粮食和日用品。然而,随着王世泰迟迟没有进行任何改编行动,民团逐渐觉察到被骗,停止了援助,并开始加强戒备。
在此期间,王世泰多次派出战士寻找刘志丹和汪锋的下落,但始终没有消息。内心焦急万分的王世泰,决心不管多么艰难险阻,也一定要找到刘志丹和汪锋,以此激励红军战士团结一致,继续斗争。
展开剩余73%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,战士们衣服破烂,鞋子早已磨破,许多人不得不赤脚行进,脚板被竹桩和树枝刺得血肉模糊,只有用破布裹住继续前行。由于饥饿和疾病,许多红军战士在终南山牺牲。
面对如此严酷的环境,王世泰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——让部队分散回照金,以便保留力量,重新振作。他召集队伍,深情地说道:“这次失败,是因为我们领导上的路线错误,大家才吃尽了苦头。现在如果继续待在这里,大家将会饿死、冻死,不如分散回照金,重新树立旗帜。”
战士们含泪告别,王世泰身边仅留下吴岱峰、高锦纯、杨文谟、马宜超等18人。为了防止敌人找到他们的武器,王世泰将红军的枪支分成两部分埋入地下,并将枪身与栓分开藏匿。
接着,王世泰带着剩下的队员继续沿石头峪寻找刘志丹和汪锋。经过四五天的寻找,终于在后房沟的一户人家找到了希望的踪迹。一名哨兵急忙跑来报告,说山北方向有人的身影。王世泰派出侦察人员前去,最终发现是刘志丹带着小战士蒲永胜出现在山坡上。刘志丹听到是王世泰的人,立即走下山来,王世泰和战友们上山迎接,重逢的瞬间,大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。刘志丹指着蒲永胜说:“我能活下来,全靠这个小战士。”
此时的刘志丹身体极度虚弱,瘦骨嶙峋,身上因长期在终南山中生存,伤口感染溃烂,痛苦不堪。看到这一切,王世泰和其他战友都感到心如刀绞。刘志丹安慰大家:“我们用鲜血和生命建立的红军,虽然被杜衡害垮,但我们不能让失败击垮我们。革命者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,‘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’。”
在回到后房沟的老乡家后,刘志丹和蒲永胜得到了一顿玉米面糊糊,虽然是当地最普通的食物,但在当时的环境下,对刘志丹而言却是难得的美味。王世泰回忆说:“我怕志丹吃坏了,叫他少吃些,但他太饿了,一口气吃了好几大碗,最后几乎走不动路了。”
终于找到了“主心骨”刘志丹,大家讨论后决定,由于汪锋和王世泰的队伍在不同的方向,暂时难以联络上,且汪锋作为当地人,对地形熟悉,可能会顺利脱险。于是,刘志丹和王世泰决定先带着部队北返,回到照金根据地。
当时,王世泰有一个明确的信念:无论如何,必须保证刘志丹安全回到照金,因为党和陕甘根据地的人民都需要他。然而,要穿越终南山并北返照金,部队缺乏路费,除了随身的武器外,身上没有任何钱财。
在这贫困的山区,寻找路费成了一个大难题。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,刘志丹想到了一个办法来筹集路费。接下来,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与危险?敬请关注后续文章,我将继续为大家揭晓!
发布于:天津市公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